传统民间丧礼

传统民间丧礼

中国现在民间不少地方还有着传统的丧葬礼仪,这些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继承,

1、丧礼

死者去世后,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由主持招魂仪式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丧礼

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唁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妇女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死者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宋朝丧礼

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殓。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天明先陈放大殓衣衾,然后举棺入堂,棺中铺好被子。设大殓床,将尸体移到大殓床上,盖好被子,再举尸入棺。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2、葬礼

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过龟卜的形式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坟墓的界址),并将下葬的日期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子们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

葬礼

下葬之日,先举行奠仪,宣读各方赠送的赙仪,然后抬柩出动,丧祝执功布行于柩车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转折之时,便以功布打出种种信号,通知抬柩的人。用面目凶恶的“方相”在柩车前驱鬼开道,然后是明旌、灵牌,柩车由舆夫抬着(或拉着)紧随在后。灵柩后面是丧家主人及众亲友、宾客,按“五服”之轻重顺序排列,无服之亲戚在后,宾客又在其后,一路哀哭来到墓地。接着,舆夫将柩放在席上,明旌覆盖在柩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等下棺之后,再拜稽颡(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极度悲伤),极尽哀思。

3、服丧

孝子在为父母服丧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灵堂旁临时搭建的茅庐里,“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非丧事不言;“练”祭(11个月)以后,可住到不加涂饰的屋里,“大祥”(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27个月后可除丧服,并睡入寝室。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练”祭以后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

服丧

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后方可开始饮酒食肉。

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为在阴间的死者焚纸钱、纸屋、纸箱的仪式,后遂演变为焚锡箔(代表钱钞)、冥币(专门印刷用于焚化纸币)为死者送钱币的习俗。

烧冥币

中国的丧葬文化,是人类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信仰、心理、伦理、道德,我们只有了解中国人的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祭祀文化,才能更好的缅怀先人,激励来者。

参考资料:梅向阳《殡葬管理问题与思考》

倪 俭 《传统丧葬习俗差异研究》

王国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