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是什么

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说着用箸尾夹一,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这是表示阴阳有别)。 饲生毕,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和尚边走边念经。死者是男,绕尸走圆形;是女,走方形。俗以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下葬仪式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传统丧葬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下葬方式与礼制上有何讲究?

中国人向来视生死为第一等大事,在礼仪传统上更是有诸多讲究,经过华夏大地漫长的生活实践,就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丧葬文化。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棺材文化。

古代的人们生前身后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从棺材的选择中,可以反映亡者及其亲族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甚至是气质特征。那么,古代棺材的形制是如何规定的?用料有哪些讲究?下葬方式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从古代棺材文化中,我们能窥见古人怎样的生活片羽?

下葬

棺材形制发展与使用制度

1、各类棺具形态的起源和发展

棺材又称灵柩、寿棺等,是收敛亡者遗体的葬具。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使用桦树皮和树枝掩埋尸体的方法,这种覆盖的方法被称为树枝棺,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棺具范畴。但这种方法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上对亡者具有缅怀爱护之情,对鬼神充满敬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土棺这种新的棺具形态。即用火烧成土瓦块,在挖好的墓坑中垒出棺的形状,再进行下葬,《礼记》和《淮南子》中都曾提到“堲周”这个词,堲即烧土为砖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翁棺这种棺具形态,起初多用于安葬未成年人,但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后,逐渐也成为一种普遍的下葬方式。

翁棺

而整个中古时期,最主要的棺具形态仍然是木棺,这也是我们通常印象中的棺材概念。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棺的解释为:“棺,关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在农村,传统的棺材用木头制成,分为盖、底、邦、档四个部分,两头大小、高低各不相同,且通常以七尺三作为棺材的标准尺寸。一般用十页木料制成的叫“十页瓦”,用十二页木料制成的叫“十二元”。

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椁:“椁,葬有木郭也,从木郭声。” 椁是指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一般更能代表亡者及其亲族的地位和声名,大多被高门大户所使用。除此之外,有时还会在棺内嵌入小棺,称为“櫘”。木棺下葬的方式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而随着这样一种更加统一规范形态的产生,统治阶级也开始重视棺椁制度的制定。

北周石椁

2、古代的棺椁制度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棺椁制度。周朝的棺椁制度在继承夏商的基础上,已经相当完善。在《礼记·檀弓上》有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庄子·杂篇》中说:“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重”即是内棺之外,层层套棺的叫法,从最外到里分别称为大棺、属(因为用通常用梓木制作,所以又称梓棺或梓宫)、迤或俾(以椴木为材料)、革棺(用水牛或犀牛皮制成),而到士这一等级,就不能使用套棺。

套棺

此外,棺材的大小、用料、花纹等等,也根据不同等级有着严格的区分规定: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诸侯的棺盖用漆,连接棺盖的木榫三个,捆绑的皮帛有三束。大夫的棺盖也是用漆,木榫和皮帛由上减一。而士人的棺盖不用漆。天子诸侯棺内用红色、绿色丝绸装饰,用金钉和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色、绿色丝绸,用牛骨钉固定。

棺材的花样图纹也有讲究,代表着祝福之意,有些甚至直接代表了地位品级。汉朝的棺材常常在黑漆上描金,用工笔画绘出福、禄、寿的三星图,金童玉女、麒麟送子等。

这些棺椁制度与当时周朝的分封制度密切相关的,真正实现了个人的“生前”和“身后”挂钩,家族荣誉代代的薪火相传,社会国家层层的稳定运转。

汉代棺材花纹

棺材的用料

棺材用料往往也并不是单一的,而不同的用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棺材主人的身份。最常见的就是上文提及的各类木料,如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等等。皇帝的棺材大多使用金丝楠木,道光帝的棺材就是用其制成。

这是一种在光芒照射下会闪闪发光的木头,故称金丝。避虫防腐的效果非常好,逐渐成为了棺材的首选用材,明朝时期的《博物要览》中记载,金丝楠木常常生于山涧中,向着亮处看,闪烁可爱,是楠木中至美的品种。

金丝楠木棺材

古人也有用铜做棺椁材料的例子,但由于铜在古代是珍贵的资源,铜制的棺椁只有地位很高的王侯将相才能使用。在云南的大波那墓地就出土了一件铜棺,大致制作于在战国至西汉时间。西南地区,民间大多就地取材,使用石料做棺材,而石棺比传统的木棺,更有利于保存尸身,这也是其一大长处。

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就有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尽管此条关于蚕丛的记录偏于传说,但也可从中推测西南民族有着石棺入葬的传统。

在1925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冰棺,也称玻璃盖钢棺。

石棺

下葬时的那些个繁文缛节

《说文解字》说:“葬,藏也。从死在茻中。”这也与最早的树枝棺材的记载相互照应。下葬丧礼大致分为卒、敛、殡、葬、祭五部分,其中,敛分为小敛和大敛——小敛是给亡者裹上衣服,大敛是将亡者放入棺内,装上尸体的棺材叫做“柩”,停柩待葬叫做“殡”。

此外,古代下葬在葬法、葬式和墓向等方面都有讲究。葬法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棺葬、悬棺葬等,都与亡者所用棺材有着一定的联系,土葬便是直接将棺木埋入土中,而如悬棺葬即是将木棺悬置于位于悬崖峭壁的木桩上,悬棺位置越高,代表亡者越受敬重,其地位越是显赫。

悬棺葬的棺木通常使用船形棺、圆形棺和方形棺,被置放在高险之地,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放到越高处的灵魂被认为越容易步入另一个世界,生者希求祖先的保护,便极力将棺木放在更高的地方。

悬棺

古代的埋葬制度同样也是形式繁缛,处处体现着严明的等级,并且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

殷商时期,下葬制度就已经显示出了等级的巨大分化。除了上文提及的棺椁档次,墓室的大小、装修都因为亡者身份的高低产生极大差异。普通的墓室一般只有一两个平方,而贵族的墓室大的能超过10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的墓室仿照人间宫殿分为两部分,前堂后室,“室”是存放棺木的地方。

而且贵族墓葬中通常有人陪葬,人数从一二人当上百人不止,除此之外,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而且珍贵,如玉器、陶器、青铜器等,而平民的陪葬品则不然。奴隶死后常常被抛尸荒野,并无葬仪。到了西周,宗族意识浓厚,出现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茔地。

贵族陪葬品

春秋厚葬之风盛行,下葬方式也在西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对下葬的期限都有了详细规定。《礼记·五制》中记载,天子七天出殡,七月下葬;诸侯五天出殡,五月下葬;大夫、士、庶阶层三天出殡,三月下葬。等级区分十分鲜明。在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也成为了重要的陪葬物品之一。在社会进步和底层人民的斗争下,人殉也渐渐被取消。

2、秦汉时期

大一统的秦汉,厚葬之风盛行。尤其是在汉代,石刻石雕技艺用于丧葬之事。不仅棺椁上要篆刻各式花纹,还要在坟丘前立墓碑和石像,地下墓穴中垒刻人间生活的场景,有条件的家族用砖石垒砌墓室,或以砖作外椁,保护里层的棺木。在棺材内或墓室里,常常会随葬各种金属器皿和陶器。

秦汉墓室

3、汉末至明清

汉朝末期,由于王朝政治上的飘摇和佛道的兴起,厚葬之风更盛。人们常常围绕着棺木,大兴厚葬,将财富埋于地下,将希望寄于来世。直到晋朝司马懿作《顾命》三篇,遏制民间的厚葬之风。而随着当时战乱的发生,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情况下军队和灾民常常选择盗墓,人们渐渐降低了对豪华葬仪的追求,不仅减少珍贵物品的随葬,在棺木的选择上也宽松许多。

唐宋时期,政府明文禁止官员和百姓在棺材内放置贵重物品。到了明朝,西方享乐今生的思想传入中国,更是推崇薄葬,对埋入地下的物件不做过多奢靡的加工。

司马懿

总结

棺材文化不仅在丧葬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寄托了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和对轮回的信仰,“尘归尘,土归土。”作为联系死亡与归于尘土的纽带,棺材文化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不仅如此,通过棺木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艺术和生活图景,也是历史留给后人不可忽视的财富。

丧葬白事中的守灵,有何讲究

关于丧葬白事中的守灵,有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诸多讲究。民间传统的丧葬习俗,源自于后世对始祖的崇拜,习俗讲究的本身就是一种孝道传承。守灵不仅仅是对亡者的缅怀,更是对死亡的敬畏与尊重。

守灵的含义

守灵,指的是从亡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开始,到出殡安葬为结束。这段时间内,亡者亲属在灵柩前白天与黑夜的守候,就是守灵。守灵多是由亡者的直系后代完成,其原始的主要职责是守护亡者尸身不受破坏。随着斗转星移的演变,直至今日,守灵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丧葬习俗,更是提现对亡者敬畏与尊重的一种缅怀仪式。

守灵的讲究——防猫狗,禁雷电

守灵除了亡者亲属在灵柩前白天的跪拜,夜晚的守候更要多加小心。守灵期间,一定要看管好家中的猫、狗等小动物,谨防家中牲畜出现在亡者尸身旁边。不管是民间传说中的防止尸变,还是现实来看的避免动物啃咬,看管好家中的小动物,都是对亡者尸身尊重的明智之举。除此之外,夜间守灵更要防范雷电,尤其是夏季多雷雨的天气,要及时关闭门窗,注意灵堂的卫生及安全。

守灵的讲究——远孕妇,避红事

守灵,多是由亡者直系亲属来完成。在灵堂搭建完毕之后,亡者的男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左边,女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右边。灵柩左右两边,守灵的亲属要按照辈分和年龄依次跪好,轮班协调一致。除此之外,在这些守灵的亡者亲属中,关于女性亲属的身体状况是有说法讲究的。一般来讲,孕妇或者来月事的女性亲属,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防止冲撞,最好还是远离灵堂,守灵更是被禁止的。

守灵的讲究——点白蜡,忌吵闹

在守灵的期间,按照流传下来的讲究,在灵柩左右两边需各点燃一根白色蜡烛,并要有专门的守灵亲属看管,以保证灵前白蜡昼夜长明。按照民间传说,灵柩前的白蜡烛是为了给亡者的灵魂引路照明之用。灵前白蜡熄灭,往往会被视为大凶之兆。除此之外,亡者亲属在守灵期间,禁止在灵柩旁娱乐打闹,持敬畏之心守灵,是对亡者最恭敬的缅怀。

关于守灵的诸多讲究,在不同的地域,源于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会有些许的不同。民间传说也好,习俗讲究也罢,守灵,不仅仅是对亡者的一种缅怀仪式,更是对死亡持敬畏之心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