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伤心,很悲病,撕心裂肺的哭,哭到眼睛都肿了。体会过那种生死离别的经过,那真的是不堪回首,心在痛,像刀割,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得多伤心。
一般也是在亲戚灵堂守孝时痛哭的,表示心中的痛,还有对亲人无比的怀念,让死去的亲人能安安心心的离开,过后,我们也就把痛留在心里了。
很伤心,很悲病,撕心裂肺的哭,哭到眼睛都肿了。体会过那种生死离别的经过,那真的是不堪回首,心在痛,像刀割,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得多伤心。
一般也是在亲戚灵堂守孝时痛哭的,表示心中的痛,还有对亲人无比的怀念,让死去的亲人能安安心心的离开,过后,我们也就把痛留在心里了。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生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然而,人是一种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有思维能力、懂得感恩的一种高级动物,因此,老人过世后,孝子们都会把丧事办的隆重一些,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在农村丧葬习俗中,人们会见到孝子在出丧时,手里都要拿一棍糊了白纸的棍子,这有什么讲究?别的人要不要拿呢?
孝子手里拿的这白纸棍在民间称“安杖棍”,也称“哭丧棒”。“哭丧棒”一般长一米左右,材质的使用较为复杂,南方地区,用竹的较多,北方地区,使用高粱秸秆或柳木的较多。
从形状、材质和丧事功用上讲,”哭丧棒”应该是从古法丧礼的”杖”发展演变而来。《仪礼·丧服》有:“丧服,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这就是丧礼最重的一等斩衰三年男款孝子丧服全套的基本款式和套式。这里的“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安杖棍”。
其实,以前的人们至所以用“杖”,是因为古代的孝子有守孝三年的说法。一个人服孝三年,可想一个人常常处于悲痛之中,身体肯定衰弱不堪,走路都很困难。“杖”就是以扶持孝子所用的拐棍而已,所以称“安杖棍”。这样看来,处于古代的社会也只有“孝子”才拿“安杖棍”。
按说“杖”不属于丧礼的仪式,这是后来,人们通过长期的演变而成了丧事中特有的一种仪式。“安杖棍”也就成了丧事中孝子哭丧时不可少的一种标识。也因此,人们常常称这为“哭丧棒”。
“哭丧棒”的使用,在以前应该仅限于守孝三年的孝子使用,以前的女性是不用“杖”的,大概这也和古代的“男尊女卑”有关。
在现在的丧葬中,“杖”的使用既已演变成了“哭丧棒,又是孝子贤孙的一种象征服孝礼仪,如今男女平等,处于一种象征性的礼仪,孝子贤孙孝女孝媳是都要使用的。
“哭丧棒”既然是一种象征的仪式,而又成了丧事礼仪的一部分。所以,哭丧棒的长短粗细没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不超过一米长,这样既轻巧,又方便提拿。所以一般都用高粮秸杆在外面包粘剪成条状的白纸制成,在搭好灵棚后孝子们使用。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什么时候弃掉呢?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许因地方不同而不同。在小编的家乡,一般来说,如果谁家有了丧事,在入殓以后,搭好灵棚丧事仪式祭拜开始时,孝子贤孙、孝女媳妇“上庙”、“取魂”、下葬等这些来回的走动中是都必须要持“哭丧棒”的。
因为“哭丧棒”是一种礼仪,又是孝子孝孙的身份标志,所以,凡是直系的孝子贤孙不分男女,是都要持“哭丧棒”的,别的旁孝或客人是可持也是不可持的,都无所谓。
不过,在下葬去墓地时,不管“哭丧棒”的数量多少,是都要一根不剩地全部拿走的。据一些老人迷信的说法是,如果不全部带去墓地,不吉利。当然,这也是一种俗信,具体是吉是凶,咱们这里也用不着去深究。一般情况下,主人家有丧事,“哭丧棒”数量的多少,在制作中执事人员也都有一定的计划,是按孝子的人数多少而制的,都不会数量太多。
孝子手执“哭丧棒”前面引路,众孝既客人后面跟随一起去墓地,待逝者棺木下葬,也就该弃掉“哭丧棒”了,一般扔进墓坑随棺木一起埋入墓穴之中,也可随纸屋、纸钱一起烧掉。当然也有因悲痛而忘记弃掉的,就最后插在坟头。
哭丧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沿习千年的丧葬习俗,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亊迹,这是最常见的哭丧方式。家有老人或父母亲去世,都要哭丧尽孝。如有儿女子孙不哭的,会被人看着不孝子孙。哭的声音大小也很重要,哭得声音太小,时间次数太少,便会被传为笑柄,也会被视为不孝。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不仅自已痛哭,还花钱请人哭丧。哭丧职业应运而生。我父亲母亲去世大葬前夜,都请了剧团演出,专业人员哭丧。边唱边哭,边哭边唱,如诉如泣,悲切恸人,哭得我肝肠寸断,唱得我由衷佩服,至今念念不忘,记忆忧新。东北小沈阳的母亲就是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小沈阳很小就跟着妈妈四处奔丧哭丧,所以哭功很好。
哭丧一般分为几个段次。每个段次哭丧都有不同的意义。刚唵气时要大哭,此时哭的意思一是用哭声把逝者唤回,二是用哭声把阎王赶走,三是表达对这一突发的亲人离世没有思想准备,用哭声发泄一下情绪,调整一下心态。此时大哭,既是尽良心,也是尽孝心。有时还真有奇迹出现。前几天看了个视频,有位八十五岁的老奶奶,临死前儿子一直守在床前,握住妈妈的手,直到他妈唵气,闭眼,停止了心跳,他才把亲戚朋友叫拢来大哭一阵,正在商议后事时,老人家长吁一口气又睁开了眼睛,还挣扎着坐了起来,说她饿了要吃东西。老人家经此一遭,身上的病全好了,现在仍然健在。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刚断气闭眼时,儿女们都希望用哭声把逝者唤回来,这就是闭眼断气时哭丧的意义。
灵堂扎好以后,逝者的灵位牌放在棺材前头,逝者躺在棺材里,棺材盖斜搁在棺材上,让人们看得清逝者的脸和手。如有动静,起死回生,赶快抢救。此时儿女子孙们要跪在灵位前大哭一通,意思是再次以哭的方式呼唤逝者,驱逐阎王,还有一层意思是用哭声向乡亲们传达信息,我家正在当大事,希望大家来帮忙凑热闹,有什么其他事等我家办完丧事再说。
第三次哭丧是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即封棺之时。这是和逝者见得最后一面,马上就要盖上棺材盖,钉上钉子,粘贴棺材缝了。从此刻起,就是生死相隔,阴阳两重天了,再也见不着面了。请来的哭丧人员,在众亲人的前面面对灵位跪着领哭,众亲人跪着低声哭泣。此时主要对逝者进行缅怀哭诉。我收集了湘西地区民间孝女哭娘,哭爹的哭词,十分令人感动人心。
孝女哭娘词
妈妈呀,妈妈,女儿千声万声呼唤你呀,妈妈您怎不回答。忘不了娘送儿把学上,娘在村口等儿把学放。孩儿病了疼坏了娘,更怕女儿烧饭烫。娘为女儿受尽了苦,娘为女儿把心担。娘为女儿受十分苦,女儿却三分也没报达。妈妈呀,我的妈妈呀!想起娘对女儿的好,不由女儿泪流满面。妈妈呀,叫声我的好妈妈,不由泪水顺腮而下。心中的痛苦难表达呀,孩儿我没了亲妈。妈妈你回来吧,再看一眼你的女儿吧。临死之前也没能陪陪你,今生我愧对妈妈。妈妈呀,我的好妈妈,你想儿念儿死不明目,女儿却辜负了妈妈。妈妈我对不起你呀,不孝儿给你赔罪了。
孝女哭爹词
没有享过半天的福啊,我的疼儿的爹,我唤的不回来的亲爹爹呀,你有苦从不往外诉呀,女儿想爹放声大哭啊。我爹吃了多少苦啊,我爹受了多少累。爹为哺养儿和女,爹您遭了多少罪啊!爹您起过多少早啊,爹您趟过多少夜啊,爹为我们下一辈,爹把心都操碎了啊,爹一辈子为儿女,说不清有多委屈。本想风光送你走啊,女儿有心无能力。把爹葬在荒地里,女儿我实在对不起你啊!
哭词是边哭边唱完成的,之后,众亲友围着棺材慢走一圈,目送亲人盖棺辞世。孝儿孝女边走边看,边看边哭,边哭边诉,最后一次面对面的与亲人诉说衷肠,最后诀别的意思。
第四次哭就是出殡之前,马上就要移出灵柩,撤除灵堂之时,也是即将送别亲人,亲人就要走上黄泉路去了,实在难舍难分的意思。
第五次就是棺材下井之时,儿女子孙分别沿坟坑井口跪下,与亲人作最后送别的哭丧。哭丧仪式贯穿整个治丧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定。各地的习俗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用哭声表达孝心,表示哀伤,渲泄情绪这是共同的特点。
如今实行殡改火葬了,供着骨灰盒也可以扎灵堂,立牌位,开展丧葬的哭丧仪式。这样做可以让亲人们尽到一份孝心,朋友们了却一桩心愿。毕竞是生前好友,同僚同亊,死后陪他几晚,送他一程,也是人之常情。无损他人,无碍社会,有利于传承孝德孝道礼仪,应当尊重保护。